节能涂料的“逆袭”
“今年上半年,我们的外墙保温隔热反射涂料销量大增,同比去年增长了65%左右。”一位涂料企业技术经理向本刊记者表示,接下来公司还将继续调整产品技术结构,加大节能涂料的技术研发力度。
“市场需求决定产品技术研发方向。”不仅上述企业如此,受益于国家建筑节能政策,时下很多涂料企业纷纷加大了保温隔热涂料产品技术结构的调整力度。
9月,依托晨阳水漆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研发的水性建筑用反射隔热涂料项目顺利通过省级科技支撑验收,填补了国内空白,实现了水性涂料在建筑节能方面的新突破。
9月4日,广东华兹卜化学工业有限公司完成的“反射隔热涂料”项目,以及茂名市茂南科特利化工有限公司完成的“有机硅改性丙烯酸基太阳能反射隔热涂料中试开发研究”项目纷纷入围了2014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
此外,今年4月2日,立邦中国推出的反射隔热涂料;4月8日,鸿昌化工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历时3年潜心研发,推出了一款具有高技术含量和市场应用潜力的外墙保温隔热涂料;与此同时,海南红杉科创实业有限公司自主研发“屋面反射隔热涂料”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特别是太阳树节能保暖涂料,填补了国内在保温隔热技术方面的空白。
节能涂料:受益于政策的“恩惠”
自2013年国家发布《绿色建筑行动方案》以来,绿色、低碳、节能、环保显然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成为了推动外墙隔热保温涂料发展的一大亮点。
《方案》制定了主要目标:“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完成新建绿色建筑10亿平方米,到2015年末,20%的城镇新建建筑达到绿色建筑标准要求。与此同时,还将完成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和节能改造4亿平方米以上,夏热冬冷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5000万平方米,公共建筑和公共机构办公建筑节能改造1.2亿平方米,实施农村危房改造节能示范40万套。到2020年末,基本完成北方采暖地区有改造价值的城镇居住建筑节能改造。
此外,在《方案》里还明确规定,要加快发展防火隔热性能好的建筑保温体系和材料、多功能复合一体化墙体材料和一体化墙面屋面,深入推进墙体材料革新。可以预见,这将给建筑节能的外墙保温涂料带来极大的成长机会。
专家表示,我国建筑能源利用效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绿色建筑,是在建筑的全寿命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物排放,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研究员周宏春认为,从总体判断,目前,我国建筑能源利用效率仍相对较低,在同等纬度条件下,能耗水平远高于国外。他说:“特别是在建筑材料、双层玻璃、隔热材料、工业化建筑等方面,尽管现在和过去相比有了很大进步,但从国际比较角度看,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一般来说,建筑材料的能耗过程包括材料生产过程、施工安装过程和使用过程等,而目前我国的建筑物约90%以上是非节能建筑,因此建筑节能已经成为我国节约能源的重要目标之一。
有资料表明,我国建筑使用过程中所消耗的能量已占社会总能耗的27.6%,而且经济越发达、生活水平越高,这个比例也会越大。当前,我国每年约有近4万亿的房地产投入,以及近20万亿m2的竣工建筑面积,可以预料,建筑涂料的用量会急剧增加,因此建筑物节能已成为牵动社会经济发展全局的大问题。
业内分析人士表示,正是建筑能耗已成为牵动社会经济发展全局的关键因素,各地均把降低建筑能耗作为重点工作开展,以北京为例,建筑节能的要求提高到75%,未来有更多房地产开发企业将参与到绿色建筑的建设当中,因此绿色节能保温涂料和其施工工艺无疑大有作为。
有研究表明,温度每降低1℃所需能耗是将温度升高1℃所需能耗的4倍,可见降温远比升温的难度大。为此,研制高性能的反射隔热涂料,实现有效降低建筑物、各种设施的表面温度,对于保护环境、节省能源和改善生活环境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随着绿色建筑计划的推行,将会给相关规划、设计、建筑材料、绿色技术,以及技术拥有单位、技术施工单位等相关企业带来极大发展机遇,其中隔热保温涂料将大大受益。
有专家表示,我国建筑能耗占社会总耗能的27%左右,占全国各类耗能之首,依照我国的建筑工程节能目标,我国现有400亿平米既有建筑中,约有130多亿平米需要进行节能改造,此外每年还有大量的新建筑面积,若保守按100元/平米计算,出去其他保温材料的应用,我国建筑工程节能涂料也存在上千亿元的市场潜力。
“工程节能建筑,给节能环保涂料带来了巨大商机,而随着国家对节能的要求,节能涂料的市场将进一步扩大。这对于节能涂料来说,无疑将迎来发展的黄金期。”业内人士表示,“今年上半年,我国隔热保温涂料总体呈现出大幅上升趋势,这在当前市场低迷的情况下,成为了涂料行业发展的一大亮点。”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
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涂界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涂界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757-66840566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757-66840650 邮箱:tujiemedia@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