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注册
热门话题:

观点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新闻>观点

“给文物刷油漆”愚蠢无比

2015年01月21日 浏览量: 评论(0) 来源: 中国质量报 作者: 林鸣
摘要:把廉价的“油漆”刷在无价的文物上,算得上一大“发明”。已有专家预言:眼下轰轰烈烈造古镇的“文化运动”,是对国家财产的巨大浪费,对历史的极大不尊重;对中外游客来说,则是不折不扣的欺骗。

收藏界流传过一个故事:早年间,藏友在乡下看中一套清朝家具,与主人达成协议,商定第二天取货。没想到那位老农出于好心,连夜给旧家具刷了遍新油漆。现在好像没有这种故事了,因为“文物值钱”的理念根植人心,连偏远地区的牧民都知道“老东西”的价值。但是,我发觉有些地方的决策者似乎没听过这个故事,依旧沿袭“刷油漆”的思路,继续干着蠢事。在他们手上,“古董”锃光瓦亮,“古镇”里歌厅酒吧喧嚣,新刷的油漆还在散着味儿。到了晚上,那些灯火辉煌的“古镇”挂满LED灯泡,宛若“不夜城”。请问:明清古镇是这副模样吗?

近年来,众多城市都在追求国际化都市形象,大量“呆板的、毫无生气的、火柴盒般的水泥森林”涌现出来。与此同时,为了配合旅游开发,显示自己“有文化”、“品位高”,各地“复古风”长吹不断。几乎每座城市都要打造一个或几个“古村镇”,越来越多的明清老街、唐宫宋城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什么仿古街、仿古建筑层出不穷,愈演愈烈。有的整旧如旧,有的拆旧换新,有的干脆凭空捏造。不用细瞧就能发现,这些“古镇”的砖瓦是新的,结构是钢筋水泥的,所谓居民不过是些“群众演员”和承租商。只可怜游客从四面八方赶来,兴冲冲拍照留念。他们哪儿知道:自己完完全全上了人家的当。人们不免要问:究竟是为了追求历史沧桑感,凸显城市的历史文化符号?还是为了商业开发等功利意图,通过改头换面打造成高收费的“影视城”?古建专家一针见血地指出:靠“创意”“打造”出来的所谓“特色”,或许正是破坏我们文化遗产的“元凶”。

专家具体举例说,现在流行在古镇进行统一的风貌改造,刷白粉、画梁画柱、画窗子,画花纹,统统化妆成古代风格,结果原来的乡土建筑也被刷掉了。新旧混淆一片,完全模糊了乡土建筑的可识别性。说穿了,这种所谓“打造”,其实是一种“臆造”——凭想像力捏制出来的假古董,已成为古村镇保护中的一大败笔。有识之士指出,抢救仅存文化遗产,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而“抢救”之举措,就是应尽快完善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和村镇的法律法规体系。我估计,这番苦口良言,那些急功近利的人根本听不进去。

“古镇”林立,弊病彰显。如今“千镇一面”、“靓丽工程”是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广受诟病的现象。在相似的面孔中,看不到历史和文化对古村镇性格的塑造。生活于这种“古镇”中,传统的共同体日益瓦解,邻里生活渐趋消失,代之以商家云集和黑心买卖。进而导致人际隔膜、阶层隔膜、人心隔膜,社会信任难以建立,社会缺乏共同伦理。上述所云,都是“假古董”带来的后遗症。游客和当地人都已发现,古风古韵消失殆尽,只剩下一层廉价的文化“壳儿”。难道我们要靠这层“壳儿”,来糊弄四海来宾和子孙后代吗?问题是你只能哄骗一时,无法永久欺骗。到了水落石出那一天,又该把那位决策人请上“审判台”呢?

 把廉价的“油漆”刷在无价的文物上,算得上一大“发明”。已有专家预言:眼下轰轰烈烈造古镇的“文化运动”,是对国家财产的巨大浪费,对历史的极大不尊重;对中外游客来说,则是不折不扣的欺骗。一位老作家在各种场合批评道,这种做法,会让后代说我们无知没文化、暴殄天物——要我说,这种骂算是轻的。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

  • 暂无资料
中国涂界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涂界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涂界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
  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涂界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涂界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757-66840566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757-66840650 邮箱:tujiemedia@163.com

观点ViewPiont

更多

专题Topics

  • 想要赢得未来,涂料企业单纯依靠制造打天下的局面必须终结,而涂料制造业服务化时代即将开启。未来,涂料企业的奶酪,将从这开始抢食。[详细]
  • 企业家们不要在私底下抱怨了,三十年积累了太多应该改变的问题、应该改革的体制。而每一次改变都能让行业受惠良多,带来前所未有的信心和变局。[详细]

深度Depth·Scan

更多

精选Quality Congest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