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十大举措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问题
11月19日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进一步采取有力措施、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问题。
会议指出,今年7月国务院推出一系列措施以来,有关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融资难、融资贵”在一些地区和领域呈现缓解趋势,但仍然是突出问题。必须坚持改革创新,完善差异化信贷政策,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进一步有针对性地缓解融资成本高问题,以促进创新创业、带动群众收入提高。
一是增加存贷比指标弹性,改进合意贷款管理,完善小微企业不良贷款核销税前列支等政策,增强金融机构扩大小微、“三农”等贷款的能力。
二是加快发展民营银行等中小金融机构,支持银行通过社区、小微支行和手机银行等提供多层次金融服务,鼓励互联网金融等更好向小微、“三农”提供规范服务。
三是支持担保和再担保机构发展,推广小额贷款保证保险试点,发挥保单对贷款的增信作用。
四是改进商业银行绩效考核机制,防止信贷投放“喜大厌小”和不合理的高利率、高费用。
五是运用信贷资产证券化等方式盘活资金存量,简化小微、“三农”金融债等发行程序。
六是抓紧出台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方案,取消股票发行的持续盈利条件,降低小微和创新型企业上市门槛。建立资本市场小额再融资快速机制,开展股权众筹融资试点。
七是支持跨境融资,让更多企业与全球低成本资金“牵手”。创新外汇储备运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和中国装备“走出去”。
八是完善信用体系,提高小微企业信用透明度,使信用好、有前景的企业“钱途”广阔。
九是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建立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合理调整“虚高”的贷款利率。
十是健全监督问责机制,遏制不规范收费、非法集资等推升融资成本。用良好的融资环境,增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底气和能力。
解读国务院常务会议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措施
19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进一步采取有力措施、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问题,并提出了增加存贷比指标弹性、改进商业银行绩效考核机制等十项强有力的具体措施。
“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企业经营困难的关键时刻,出台这些措施直指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要害,是强有力的、综合性的,对帮助企业转型升级、稳定宏观经济形势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张立群说。
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需要从源头上增强银行对小微企业和“三农”等的放贷能力。这次会议出台的第一条措施便是:增加存贷比指标弹性,改进合意贷款管理,完善小微企业不良贷款核销税前列支等政策,增强金融机构扩大小微、“三农”等贷款的能力。
“增加存贷比指标弹性是一大亮点,抓住了问题的要害。”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指出,企业融资成本高与存贷比指标刚性限制有关。现在银行存款增速已赶不上贷款增速,但考核上还是按照原来的贷款占比不能突破存款75%的办法,银行要放贷就只能拼命拉存款,造成资金成本高企。而增加存贷比弹性,将使银行资金成本降下来,可放贷资金有所增加,从而促使企业融资成本下降。
在金融竞争日趋激烈、市场化改革不断推进的今天,要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必须从制度入手,通过改革的办法。一方面引入新的民营银行,另一方面对现有银行考核机制做调整。
这次会议明确,加快发展民营银行等中小金融机构,支持银行通过社区、小微支行和手机银行等提供多层次金融服务,鼓励互联网金融等更好向小微、“三农”提供规范服务;改进商业银行绩效考核机制,防止信贷投放“喜大厌小”和不合理的高利率、高费用。
“银行结构不合理是我国企业融资成本高的重要原因,发展民营银行是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连平指出,融资最困难的是小微企业、民营企业。我国银行以国有控股的大行为主,与小微企业、民营企业融资需求不匹配。目前发展民营银行已经破题,很快将会有试点银行开业,它们将以小微企业、民营企业作为主要客户,对于解决银行结构性问题非常重要。
张立群认为,银行特别是国有银行的绩效考核不能一味强调利润高增长。实体经济本来成本就高、压力很大,如果银行从中“盘剥”过多,对实体经济的压力会加重,最终银行也会受损。
其实,为小微企业服好务,是相当一部分银行未来安身立命所在。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直言,银行业要认清形势,不要仅仅因为国家政策要求才支持小微企业,好像是“吃了亏”。未来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资本市场的完善,大企业越来越不依赖银行,相当一批银行要靠小微企业才能生存发展。
缓解融资难融资贵,大力发展直接融资也非常关键。这次会议明确提出,抓紧出台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方案,取消股票发行的持续盈利条件,降低小微和创新型企业上市门槛。建立资本市场小额再融资快速机制,开展股权众筹融资试点。
“为小微企业打开直接融资大门,比增加贷款规模更重要,是开创性的制度安排。”张立群说,按照现在的盈利标准,小微企业基本迈不过上市门槛。降低门槛,让市场自行抉择,会发掘出一大批有成长性的小微企业,发育成为支撑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参天大树。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
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涂界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涂界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757-66840566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757-66840650 邮箱:tujiemedia@163.com